2013年10月24日,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团队发现致死性药物反应氨苯砜(DDS)综合症(DHS)风险基因,该成果于北京时间当日上午5时由《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在线发表。这是国际上首次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合目标区域测序发现麻风重大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基因位点,也是该团队继2009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1年在《自然•遗传学》杂志发表麻风易感基因研究成果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原创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麻风防治研究领域继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省科技厅副厅长于书良宣布了该项研究成果,省卫生厅副厅长袭燕作了项目介绍,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所长、项目负责人张福仁研究员作了成果介绍并接受新闻媒体采访。省医科院党委书记韩金祥、院长郭伟星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在主席台就座,发布会由郭伟星院长主持。省医科院党委副书记寻建华、省教育厅调研员刘轲、省科技厅基础研究与科技条件处处长党安涛、省卫生厅疾控处处长宗玲、财政厅社保处副处长汤青、中国医学科学院沈建平教授、浙江大学郑敏教授等人出席发布会。省医科院机关各处室、各单位负责人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代表100余人参加新闻发布会。
DDS作为抗麻风病的经典药物,是一种兼具抗感染和抗炎作用的抗生素,以其疗效高、价格低廉而被广泛应用于麻风、疟疾、卡氏肺囊虫肺炎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大疱病、无菌性脓疱病、血管炎等炎症性疾病,还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同时对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神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然而在接受DDS治疗的患者中约有0.5-3%的个体会发生严重的副作用——药物超敏综合征, 即氨苯砜综合症(DHS),是指患者服药后4-6周突然发生的高烧、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内脏器官受累为特征的综合征,可出现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11-13%,且具有不可预测性。从而使DDS的应用范围大大缩小,目前在我国仅用于麻风的治疗。DHS是导致麻风治疗期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只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尚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预防DHS的发生具有重大的临床需求。
此次发现DHS的风险位点,可有效预防DHS的发生,实现DHS的一级预防,从而消除麻风治疗过程中发生的DHS及其危害,为消除麻风危害奠定坚实的基础。且随着DDS制剂技术的改进,通过对其它DDS适应症患者做用药前检测,将满足艾滋病、疟疾等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临床需求,使DDS的临床应用更为广泛,因此该研究成果在个体化用药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项研究由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张福仁教授领衔,联合国内外35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防治机构历时3年完成,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也是山东省委、省政府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卫生强省战略结出的又一丰硕果实。新闻发布会结束后,省医科院还组织专家召开了该研究的成果转化研讨会。下一步,张福仁研究团队将致力于DHS风险检测试剂盒的开发,加快成果转化,为促进DDS广泛安全应用,彻底消除麻风危害奠定坚实基础。
新华社、健康报、香港文汇报、山东电视台、齐鲁电视台、山东广播电台、山东新闻网、大众日报、消费日报、当代健康报、齐鲁晚报、济南电视台等30余家媒体参加新闻发布会并进行了全面报道。
张福仁所长在会后接受新闻媒体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