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为期一周的入院培训,包括我院4名同志在内的山东第十二批援鄂医疗队的105名队员就要到武汉三院(同仁医院)首义院区,投入到新冠肺炎的一线救治工作中去了。2月27日晚105名队员进行了入院前的宣誓,大家声音洪亮表达了全力以赴救治患者的信心与决心。
2月28日,山东医疗队正式进驻武汉三院首义院区,之前该院医务人员已经连续高强度工作了一个月,山东医疗队员的到来给该院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根据分组安排,吴卫志、杨宝琦和张雪青在7楼病区工作,王伟伟在9楼病区工作,排班实行4小时轮换制,每天6班无缝对接,由于穿脱防护服及每步洗手消毒等复杂的但是绝对不能省略的流程,往往一个班下来整个过程要6-7小时。再加之强度高、风险大、多层防护导致呼吸不畅、不能进行喝水进食等补给,每天的体力消耗非常大。下面,让我们从4位医务人员的笔下看看前线的实际情况。
第一天“进仓”,吴卫志主任体会颇深,看一下他的战役记录:
“2020年2月29日星期六,武汉 天气阴
乘坐班车到达武汉三院后,穿好防护装备,对着镜子反复仔细检查了几遍。出了清洁区,进入病区,一阵冷风吹过,汗消了不少,但是防护镜一层雾气,我什么也看不到了,因为已经进入污染区,不敢擦,太难受了,深刻体会到了“盲人”的不易。摸索的走到病房,打开病区门,进仓了!靠模糊的影像找到护士站,问清医生办公室的位置,看到我院杨宝琦主任了,可找到亲人了。杨宝琦主任向我交班:76 个病人,其中13个重症,年龄大、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就在交班过程中,护士紧急呼叫,59床心慌喘憋,和杨主任一起查看患者,心率110次/分,指氧97%-99%,与病人交谈,她说刚才出现稍有憋气,特别害怕肺炎加重,很紧张,出现心慌喘憋。氧饱和度正常,既往无心律失常病史,考虑与心情紧张有关。与其交谈,安慰其情绪,嘱其放松心情,患者症状逐渐缓解,看来新冠肺炎引起的恐惧感有时要大于疾病本身。杨宝琦主任他们交班完毕出仓后,就剩下我自己处理76个患者的各种情况,这还是我从医生涯中第一次一个人负责这么多病人,而且还是新冠肺炎患者,心中免不了有些忐忑。防护镜的雾气随着水汽的增加,慢慢的流出一道道水痕,透过痕迹向外看,我终于“复明”了!夜里九点多,护士呼叫,22床新冠肺炎合并糖尿病,皮肤瘙痒难忍,害怕是糖尿病引起的瘙痒,我立刻感觉又回到自己的皮肤病医院,立即奔到患者身边,询问病情后,考虑瘙痒与糖尿病无关,患者近几天反复烫洗下肢,越来越痒,嘱咐患者避免烫洗,因病房没有任何止痒药物,嘱其冷敷,跟他说我是山东医疗队的,本身就是皮肤科医生,下个班次我带点药膏给你用,很开心,给我竖大拇指,连说山东好,谢谢你们!
凌晨0点10分,接班医生到岗,交班。小心翼翼而又忙忙碌碌的第一个班次结束了。花了30多分钟,脱掉防护装备,略感疲惫。换衣后坐上凌晨1点班车,回宿舍后消毒衣物,洗澡洗刷完毕,已是凌晨2点半了,朦朦胧胧进入了梦乡。
——吴卫志,2月29日
左图:因为身材较高,同事特意联系护士长为吴卫志主任找来不多见的大号防护服,叮嘱他要防护到位,这让他特别感动
右图:吴卫志和杨宝琦两位医生在交接班时的合影
作为医护人员,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患者的转危为安和趋于康复。关心患者、救死扶伤是他们的使命。杨宝琦主任这样写道:
“2月28日我正式开始在武汉三院感染科隔离病房工作。今天上班时间为下午四点至晚上八点,与来自广饶县人民医院的魏大夫一起上班,魏大夫是呼吸专业,跟他一起值班,我就比较放心了。到病房护士站了解一下,目前本病区住院76人,重症13人。刚交完班,值班护士就告诉我们,22床病人发热,自测体温38.8度。我和魏大夫马上去22床看他,这是一位大约60岁的男性,一般情况还好,当时他没有不舒服,我叮嘱他多喝水,再次测量一下体温。病人说他暖瓶没有水了,我接着替他接了一壶开水。他的体温再次检测时已经降为37.8度,病情趋于平稳了。过一会微信工作群里有医生问是否给33床病人的儿子打电话,了解后才知道患者儿子在网站上查的核酸检测日期与医院不一样,昨夜一夜未睡。我问了武汉三院听班医生,查询了HIS中记录的结果,给患者儿子打电话,告诉他患者住院后22日检测是阳性,但是今天检测结果已经阴性,病人儿子表示感谢,之后我又到房间内告诉这名病人检测结果,同房间的其他病人也纷纷问自己的检测结果,又给他们查询结果后告诉他们。当得知自己的检测结果是阴性后,3位病人非常高兴,都说快出院了,对我表示感谢。此时一起上班的来自山东医疗队的一位护士感觉不舒服,自觉胸闷、恶心,问了她一下,没有基础疾病,估计与首次进隔离病房紧张以及带口罩密闭引起的不适,让她做到椅子上休息,如加重就需要出病房了。值班期间我有意了解了一下部分病人的发病过程,一位病人告诉我他发病已经3周,转到武汉三院住院也已经2周,咳嗽不明显,但是总感觉咽部不适和胸闷,看来新冠肺炎的症状并不完全一样。
我们所在的病区收治的是普通型的病人,由于部分病人可能会转为重症,监测病情非常重要。这就要医护人员仔细查房、观察病情,监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尽量避免患者病情加重。医生办公室窗外可以看到黄鹤楼,使我想起了登黄鹤楼的诗句,盼望着疫情早日结束,阳光明媚,春暖花开,我们大家可以去登黄鹤楼。”
——杨宝琦,2月29日
左图:杨宝琦主任正在查看患者的体温测量结果,由于护目镜上水汽较多,要借助窗外的阳光才能看清
右图:交接班时刻,杨宝琦主任遇到张雪青护士,用片刻合影
王伟伟护士的第一天“进仓”是零点开始的夜班,不但完成了护理工作,作为皮肤病专科医院的护士又为同事提供了皮肤护理方面的咨询,过得既紧张又充实。她写道:
“晚上11点乘坐公交车(专车)到达武汉三院,按照要求更换防护服,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在本院老师的带领下进入病区(污染区)工作,首先跟上一个班次的老师进行交接班,目前住院患者是76位,年龄最大93岁,最小17岁,其中重症16位。特殊操作有第二天早上进行的咽拭子取材,还有3位患者需要抽血,明天上午有12位患者需要输液,重症患者每天需要4次测量体温,并记录,还有一些年龄较大的患者存在基础性疾病,会有测血糖,测血压的操作,大体也是根据护理级别进行相关的护理。然后就是急救物品的交接等等,由于零点到4点患者处于休息的状态,实际操作不多。同一组工作的一名护士来自东营市第五人民医院,她曾经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皮肤科工作了12年,当时心里觉得在这种环境下竟然遇到知己了,遇到了真正志同道合的战友了。这时候一名来自临沂的护士悄悄的走到我面前,跟我说她胳膊上长年有块湿疹,治好了还经常犯,问我有没有好的办法,我说本身有皮肤病史的人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经常接触一些化学物品很容易复发,我向她推荐了自己带来的肤康霜和尿素脂,并答应她下次我们一起上班的时候给她捎过来用用看,还向他介绍了杨宝琦主任是皮肤科专家,这次也随医疗队来了,有需要也可以找杨主任看一下,看着她脸上洋溢的感谢的笑容,顿时被认可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第一个夜班很快度过,后半夜因为没有暖气,加上夜间走廊里开窗通风,天又下雨温度降低感觉还是有些湿冷,在结束工作洗漱的时候手冻紫了,用热水稍微泡了才恢复正常。真心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这场疫情尽快结束,让我们摘掉口罩,互相拥抱!
——王伟伟,2月28日
左图:王伟伟护士正准备给病人送饭
右图:病房内,王伟伟护士正在给患者取标本
防护服虽厚重,隔离了病毒却隔离不了医护工作者的热忱和无私,张雪青护士这样写道:
“2月28日小雨,今天终于进仓了,这周我的班都是下午1点到五点的主班,主要的负责处理医嘱和取药,进入病区直接进入工作状态,主班就位,责护各区自己分管的病区交接患者情况,跟对接人员了解病区患者情况,七楼病区共有80张床位,现有76名患者,其中11名重症患者6名发热患者,3名糖尿病患者,其余的相对平稳。每日患者采集咽拭子较多,协助护士长完成一些琐碎工作,感觉时间很快,快到四点时,过来一个穿白色防护服的医生问我们医生办公室在哪里,从声音辨别出是杨宝琦主任,虽然衣服上写了名字,但因为护目镜的水汽,只有距离20到30公分时才能看清衣服上名字,原来杨主任来接医生班了,见到自己人特别亲切。跟杨主任沟通了一下病区患者情况后赶紧出仓去脱防护服,因每次只能4个人操作,需要排队。坐到班车上,才感觉到疲惫满满,双腿好似灌铅。总的来说今天算是非常顺利完成了任务,虽劳累但很高兴。
——张雪青,2月28日
左图:“进仓”第一天,密闭的口罩已经在面部留下明显的压痕
右图:厚重的防护服是保护医护人员的重要服装,但却也让“比心”变得困难
此外,我院捐赠的4000支尿素软膏和硅油乳膏自制剂已经陆续发放到武汉医护人员手中,解决了医疗队的实际问题,我院医疗队既为患者救治病痛,还为战友排忧解难,发挥了双重作用,得到了医疗队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医护人员的高度赞誉。
左图:正在为医务人员发放尿素软膏硅油乳膏
右图:吴卫志主任为战友讲解自制剂用法
冬天即将过去,春天不再遥远。我们为一线工作人员和所有患者祝福,期待医疗队平安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