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新闻发布会
背 景 材 料
我国在麻风病易感基因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009年12月17日)
中国科学家采用国际最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通过对11400名麻风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研究,发现7个麻风病的易感基因,取得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北京时间12月17日上午6点,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这是国际上第一个麻风病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成果,是我国科学家在发现复杂疾病易感基因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该研究是由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所属的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张福仁研究员率领的研究团队,联合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张学军教授团队和新加坡国立基因研究院刘建军教授团队,利用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和安徽医科大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实验平台和分析技术,历时三年完成的,研究使用的病例样本来自山东、江苏、云南和安徽100余家麻风病防治机构。
资料表明,迄今为止我国累计登记麻风病患者50万例,山东省累计登记54,000余例。经过几十年的综合防治,特别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治疗学上的进步,麻风病现症病人在全球范围内大幅度下降。但由于缺乏一级预防措施,新发病人数量没有明显减少。全球每年仍有20余万新报告病例,我国每年有1600新病例报告。截止2008年底,我国有近300个县仍处于麻风病流行状态,且有进一步扩大流行的趋势。而且麻风菌至今仍不能进行体外培养,也没有预防麻风病的疫苗可用。
虽然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针对麻风病的易感基因研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尚未发现普遍认可的易感基因。该项目研究人员在国际上率先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发现的7个麻风病的易感基因,均参与了机体从识别到抗原呈递处理、细胞因子调节及免疫细胞信号转导等炎症和免疫过程,这些基因的变异与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而且这些易感基因不仅存在于汉族麻风病人中,而且在云南少数民族病人中也得到了验证。该项研究首次通过遗传学研究证明了在中国不同民族中对麻风病具有共同的易感基因。
这一研究成果的取得是山东省委、省政府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卫生强省战略的结果,是省卫生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等省直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省医科院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营造学术氛围和竞争氛围的结果。近年来,省医科院将科研工作的重点放在承担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高层次项目上,制定了院《科技奖励基金管理办法》,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院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大幅度提升。2008年省医科院争取国家级高层次项目、科研经费总额、发表高水平论文(SCI)分别为2003年的2.28倍、5.91倍和3.44倍。
1994年,以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为主,全省各级麻风防治机构共同努力,山东省在全国率先以县市为单位基本消灭麻风病,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年的防治实践,积累了丰富的麻风病防治经验,掌握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专业人才,为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创造了良好条件。由“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张福仁研究员率领的山东省“皮肤性病防治研究”科研团队,在以往成果的基础上,从一个较高的平台上致力于麻风病的防治研究。2006年,按照“依靠科技进步,促进麻风防治”的新思路,开展了旨在发现麻风病易感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他们与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张学军教授团队和新加坡国立基因研究院刘建军教授团队密切配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安徽省省长专项基金、山东省财政厅、卫生厅和医科院专项资金的支持下,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这一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卫生部对这一成果高度重视,认为其在疾病防治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推动我国麻风病防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由张福仁研究员领衔的山东省“皮肤性病防治研究”科研团队已经建立起全球最大的麻风病遗传资源库,收集和储存了数万份麻风组织和血液样本,正在对麻风病防治相关的重大课题继续进行探讨和研究,努力为人类控制麻风病做出新的贡献。